首頁 > 常見問題
搜尋

常見問題

   

 

1. 何謂海岸公園?

海岸公園的性質與郊野公園相似,惟主要由水分組成。簡單而言,海岸公園是受保護區域,擁有高生物多樣性或獨特的地質。

闢建海岸公園的目的,主要為方便海洋保育、教育及康樂活動的進行。

往頁頂

 

2. 海下灣為何被劃定為海岸公園?

這是因為海下灣孕育著許多在香港水域錄得的石珊瑚及魚類品種。雖然該區域面積細小,但卻很能反映香港海洋生物的多樣性。在海下灣錄得的石珊瑚種類超過60種,同時亦可以找到超過120種珊瑚魚類,以及不同種類的海洋無脊椎動物,如海星及水母,進一步展示其生態重要性。

往頁頂

 

3. 為何在海岸公園內會有漁船?

已申請許可證的本地漁民仍可在海下灣海岸公園內使用漁網捕魚。許可證不可售予他人,也不可由子女繼承,故漁農自然護理署聲稱捕魚活動將陸續減少。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內的團體及人士均批評,雖然許可證制度限制漁民人數,但捕魚活動本身並未受到控制 ─── 持有許可證者可隨時捕魚,故不論日夜皆有捕魚活動在進行。海下灣海岸公園內魚類數量及漁獲重量維持在低水平,許可證制度似乎是主要原因。

「鬼網」也是另一大問題。一旦漁網被珊瑚或岩石勾破,漁民往往會丟棄漁網。然而,這些漁網卻分解得非常緩慢,並在往後幾年仍繼續勾住蝦蟹等海洋生物,故被稱為「鬼網」。自1996年海下灣被劃定為海岸公園後,魚類種群的數目沒有顯著回升,世界自然基金會將繼續要求漁護署就此作出回應。

往頁頂

 

4. 在海岸公園內活動有何守則?

在參觀海岸公園及享受大自然時,訪客應緊記不要騷擾野生生物,或污染環境。非破壞性的活動如浮潛、水肺潛水、游泳、水底攝影、獨木舟及划船也可在海岸公園內進行,但未經批准而捕魚、狩獵、搜集或擁有任何野生動物或植物也是被禁止的。有關訪客在海岸公園內的守則,可瀏覽 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

往頁頂

 

5. 何謂珊瑚?

珊瑚是動物而非植物!珊瑚隸屬於刺胞動物門,所有屬於此門的動物也具備稱為刺細胞的尖刺狀細胞。珊瑚的刺危險度不高,但仍可螫傷人而引致出疹。然而,珊瑚的部分遠親包括水母,卻擁有足以將人類置諸死地的毒刺(如澳洲的箱形水母)。

珊瑚以珊瑚蟲(外貌有幾分像水母)為基本單位。棲身於清楚透明的珊瑚蟲內,是稱為蟲黃藻的微小植物。這些植物形成珊瑚的不同顏色,透過玻璃底船,你也可看到色彩繽紛的珊瑚。珊瑚蟲與其蟲黃藻關係良好:作為植物,蟲黃藻可透過光合作用以陽光及二氧化碳製造糖分,為珊瑚蟲提供所需養分。而蟲黃藻則自珊瑚蟲身上獲得二氧化碳、營養及居所。這可說是生物學上的雙贏局面,被稱為互利共生。

往頁頂

 

6. 何謂珊瑚白化?

珊瑚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;無論是氣溫或鹽分的轉變,都會對珊瑚構成壓力,導致蟲黃藻流失,令珊瑚顏色退減。我們稱珊瑚顏色轉淡的情況為珊瑚白化。長期流失蟲黃藻會令受影響的珊瑚死亡。

往頁頂

 

7. 何謂浮游生物?

浮游生物指在水中飄浮並順水流移動的細小生物。浮游生物的世界雖然比人類世界細小得多,卻十分奇妙,對我們來說也十分重要。

浮游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,以二氧化碳及陽光製造糖分(即食物)。因此,浮游植物停留在海水表面以收集陽光。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二氧化碳,而浮游植物則會吸收這種溫室氣體,故它們對地球是極其重要的。浮游植物也是食物鏈的基礎,為差不多所有其他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。浮游動物則以浮游植物及其他浮游動物為食物,並展開食物鏈。

鯨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魚類,只吃浮游生物。牠們在游泳時從水中將浮游生物過濾出來。許多鯨魚,其中包括藍鯨,也以一種名為「磷蝦」的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糧。據估計,藍鯨每日攝食多達3.6公噸的浮游生物!這表示一些地球上最大型的動物也以世界上最小的動物為食物!

往頁頂

 

8. 為何在海下灣海岸公園中會有人工魚礁?

雖然海下灣海岸公園覆蓋260公頃(2.6平方公里)海域,但大部分珊瑚及魚類也棲息於海岸沿線的淺水處。公園由多個海灣組成,而海灣的中央,水深為13至18米不等,海底則為充滿有機物的厚泥土層所覆蓋。由於那裡的含氧量通常較低,故在該範圍生存的海洋生物不多。為了增加魚類的棲息環境,漁護署於1996年推行 人工魚礁計劃 ,計劃內容包括在公園周圍投放數艘特製的船隻(船隻乃特地為投放到海底而製,棄用舊船是因為清洗油污及有毒殘餘物的成本更高)。

以船隻製成的人工魚礁有兩大功能:阻止底拖網漁船進入海岸公園(如果船隻試圖進入公園,拖網會纏住人工魚礁),及在充滿泥濘的海床上和充氧的海水中,為魚類提供理想的生態環境。

在計劃展開之初,對於人工魚礁能否提供更多棲息地,從而增加魚類數目,或人工魚礁是否能夠吸引現有魚類,各方也存在意見分歧。爭論的重點是,魚類是否真的缺乏足夠的生存空間,抑或是本地漁民過度捕撈,故提供新棲息地也起不了太大作用。世界自然基金會正計劃在海洋生物中心投放其特有的人工魚礁。將人工魚礁投放到泥土上並浸沒於充氧海水中,有望可為為數可觀的魚類提供棲息環境。

往頁頂

 

9. 香港還有大魚嗎?

早在1950年代,香港的水域充斥著各類海洋生物,魚類品種數目多達約1,000種,當中包括鯊魚和魔鬼魚。而今天,這些物種在本地水域的數目已相當稀少,大型的獵食性魚類亦難再現。

數十年來,各項填海工程、污染、挖泥和過度捕魚導致海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。目前,香港是全球捕魚活動最密集的地方之一,每天都有底拖網漁船在本港某些地方一次或多次地捕魚:大型船隻將拖網放到海床拖行,撈起沿途差不多所有的東西。但由於魚種仍然年幼,而附近亦缺乏成年魚類製造下一代,故魚獲體型較一般的小。此外,底拖網對海床極具破壞力,對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造成嚴重破壞及滋擾。無休止的捕魚活動,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,令許多物種的數量急劇下跌。

根據科學證據,世界自然基金會相信魚類數目正急劇下跌。由於問題已迫在眉睫,我們在 拯救海洋大行動 中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。

往頁頂

 

10. 為何海洋學家也關注大氣層的狀況?

雖然海洋學家以海洋環境為研究考察重點,但他們也十分了解天氣在海洋動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。許多生物的生命過程也取決於氣溫,而由暴風雨形成的大型海浪則嚴重影響位於淺水處的海洋生物(例如:一次大型颱風或颶風可對珊瑚礁造成嚴重破壞)。風同時亦影響水流、養分和污染物的濃度,而這對海洋生物也可構成重大影響。

往頁頂

 

11. 為甚麼海洋環境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?

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,海洋環境也為我們帶來許多寶貴的資源,故我們實在有責任保護海洋環境,讓下一代也能享用海洋資源。

人類從海洋環境獲取不同的資源,如食物(海鮮、海草等)、礦物質(鹽、珍珠)及原油(多種有用的副產品原材料,如交通運輸和煮食用燃料,及塑膠產品)。此外,海洋也為我們提供休憩及享受大自然的地方(可進行游泳、潛水、日光浴等活動),更是環保教育的理想地點。

往頁頂

 

12. 我們可做甚麼以協助保護海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?

我們可改變個人習慣,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。膠袋及其他廢物如果不妥善棄置,最終會被排到海裡,損害海洋生態(如令珊瑚窒息,或被海龜或海豚誤吃)。你也可透過進食《海鮮選擇指引》綠色名單上的海鮮,並避免進食紅色名單上的海鮮,支持按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管理的漁業。

你也可支持我們的 拯救海洋大行動 。此活動有三大目標:

  • 禁止在現有的海岸公園內進行捕魚活動,讓這些海岸公園能真真正正地保護海洋生物,成為魚類的庇護所!
  • 將10%的本港水域闢建為「禁捕區」,禁止捕魚活動及其他人為騷擾,讓魚類數目得以回升,令蓬勃的海洋生態再重現眼前!
  • 停止現時捕魚活動未受規管的狀況,在海洋生態系統崩潰之前,設立商業漁船發牌制度,訂立漁獲限制。

往頁頂

 

13. 哪些網站提供更多有關海下灣海岸公園的資料?

以下為一些有用的網站: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
漁農自然護理署
香港魚網
香港人工魚礁計劃

往頁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